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为保证更佳的浏览体验,请点击更新高版本浏览器

以后再说X
Information Center

资讯中心

资讯中心

涉外继承难?法律实操指南来了!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4-04点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人口的迁移融合,公民财富的配置与代际传承日趋国际化。境外置业和配置资产的同时,离不开合法有效的资产传承。实践中,涉外籍继承人、跨境遗产以及境外遗嘱等因素的继承纠纷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与普通继承案件不同的是,涉外继承案件还涉及案件争议问题的识别、冲突规范指引、准据法适用以及外国法的查明等诸多法律问题,涉外继承已成为继承纠纷中一类较为特殊的类型案件。

     案例:王某夫妇均系中国国籍,婚内共育有三个子女,即王大力、王小力和王美美(均系化名)。由于王某常年从事跨境金融工作,其在资产配置上投资了部分海外资产,如美国房产、美国理财型保险等。王某的三个子女陆续成年后,王大力前往澳大利亚工作生活,并加入了澳洲籍。王小力则在美国取得了绿卡,并在当地定居生活,但未加入美籍,仍为中国国籍。王美美一直在国内随父母共同居住生活。后,王某夫妇相继在中国去世并留有两份共同遗嘱,其中遗嘱1为王某夫妇在澳大利亚探亲时所订立,遗嘱内容为王某夫妇名下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某房屋归王大力、王小力共同继承。遗嘱2为王某夫妇在国内订立,内容为王某夫妇在美国的理财型保险和某房屋均归王美美继承。

一、什么是涉外继承?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五百二十二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人民法院可以认定为涉外民事案件:(一)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是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企业或者组织的;(二)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的经常居所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的;(三)标的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的;(四)产生、变更或者消灭民事关系的法律事实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的;(五)可以认定为涉外民事案件的其他情形。”

由此可见,在继承法律关系中只要包含涉外因素,如主体涉外、客体涉外或继承有关的法律事实涉外等,即是涉外继承案件。

二、涉外因素之主体涉外华侨或外国人如何继承中国境内的遗产

1.华侨与外国人的含义不同

    华侨是指定居在国外的中国公民,其中“定居”是指中国公民已经取得住在国长期或者永久居留权,并已在住在国连续居留两年,两年内累计居留不少于18个月;中国公民虽然未取得住在国长期或者永久居留权,但已取得住在国连续5年以上合法居留资格,5年内在住在国累计居留不少于30个月,视为华侨;中国公民出国留学在外学习期间,或因公务在外工作期间等均不视为华侨。外国人则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不具有中国国籍的人。虽然华侨具有中国国籍,但因其定居在国外,故亦属于涉外案件。


2.涉外主体继承中国境内遗产的途径

   华侨或外国人继承中国境内遗产的途径一般有两种,即公证继承和诉讼继承。

(1)公证继承

    涉外主体继承中国境内遗产,继承人可通过办理涉外继承公证予以继承。此时,华侨或外国人需向居住国的公证机关申请办理公证书。一般而言,涉外继承公证需要提供如下材料:(1)申请人为法定继承人的,须提交申请人的身份证明、亲属关系证明、被继承人的死亡证明、遗产房屋的产权证明、被继承人的婚姻状况、父母、子女情况及有关亲属关系情况证明等。(2)申请人为遗嘱继承人的,除了上述证明材料外,还须提交被继承人生前所立的有效遗嘱。该公证书还须经过中国驻该国的使领馆认证。公证书经过认证后,继承人可持公证书到遗产房屋所在地的公证机关申请办理房屋继承权证明书,取得证明书后即可到房屋所在地的房管部门办理房屋继承及权属转移等相关事项。


(2)诉讼继承

    若华侨或外国人因继承中国境内遗产发生纠纷,可通过人民法院诉讼予以解决。关于管辖法院,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三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三项规定:“(一)因不动产纠纷提起的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三)因继承遗产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继承人死亡时住所地或者主要遗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由此,继承的遗产系不动产的,例如房屋,由不动产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继承的遗产系动产的,例如存款、汽车、贵重物品等,由被继承人死亡时住所地或者主要遗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确定了管辖法院后,还需通过冲突规范指引确定适用的法律。我国继承纠纷诉讼中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来确定涉外继承应适用的法律。

上述案例中,作为外国人的王大力和华侨王小力若因继承位于中国境内的房屋产生纠纷,其有权向房屋所在地的人民法院起诉,并适用中国法律。与境外个人在中国买房的政策限制不同,虽然二人主体涉外,但均不会由于身份问题丧失在中国继承不动产的权利,我国法律充分保护了其继承权和财产权。



(本文转载自涉外家事与财富传承,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客服咨询
联系方式

热线电话

81087135/81087136/80561618/84635344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五

二维码